less than 1 minute read

——弗洛伊德《图腾与禁忌》1

序言

安德雷·兰曾经说过:“像图腾崇拜的起源这类问题的本质,远远超越了我们的历史考据或试验能力的范围,我们必须求助于推测来解决此问题。”有关图腾起源的本质,不同学者的观点繁多且复杂的,这都是基于各位学者的推测。笔者的期中报告中呈现了涂尔干的观点。在涂尔干看来,图腾的来源是社会——社会依靠人们对其的尊崇,向人们施加一种精神压力,这种精神压力导致了神圣性与世俗性之分,并通过“集体欢腾”的现象将社会的力量借以图腾物种来表现2

弗洛伊德试图用自己的专长,即精神分析,来解释图腾崇拜的起源。有趣的是,涂尔干和弗洛伊德是同时代的人。《图腾与禁忌》一书是弗洛伊德的初次尝试,其中第四章《图腾崇拜在童年期的再现》创新地比较了原始社会的图腾崇拜和个体童年心理的发展,提出了他独到的理论。

一、对图腾崇拜的回顾

在进行更深入的分析之前,我们有必要再熟悉一下图腾崇拜的相关概念。与涂尔干相同,弗洛伊德依旧将图腾崇拜的研究局限在了澳洲的土著部落中,因为人类学家将这些土著描绘为野蛮人中最落后的一种3。在这些土著部落中,图腾崇拜取代了他们所缺少的所有宗教和社会制度的地位。每一个氏族都是以图腾来命名,“图腾就是原始人以迷信的方式来看待的某类物质性对象,它们相信自己与此类对象的每一个成员之间存在着一种密切的,而且总是特殊的关系”4。图腾主要有氏族图腾、性图腾、个体图腾,但是氏族图腾显然是最重要的。图腾不是一个孤立的个体,而是一类对象,一般是某一类动物或植物……限于篇幅,这里不再过多列举。

通过弗雷泽和冯特对图腾崇拜的叙述,弗洛伊德总结了图腾崇拜的最初本质,它们是:所有图腾最初都是动物,它们被视为氏族的祖先;图腾只通过母系来传承;存在着一种禁止杀害图腾的禁忌;同一图腾氏族的成员相互之间禁止发生性关系5。这些最初本质是弗洛伊德解释其理论的核心,虽然这些论断并不是完全严密的,比如“图腾最初都是动物”这一点,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对弗洛伊德理论的梳理和理解。

弗洛伊德将当时论述图腾崇拜起源的理论分为三组,分别是唯名论的、社会学的和心理学的。唯名论这一类将图腾现象的起源归因于氏族彼此区分的一种需要,氏族将图腾视为纹章,从而可以用不同的纹章区分不同氏族。这种观点认为图腾与宗教需求无关,而仅仅是出于实践上的考量,但是,它并不能解释动物之名“附着在图腾制度之中的重要性”6。社会学的解释中将重心放在社会本能在图腾制度形成中所起的作用,比如涂尔干所认为的图腾是氏族中社会共同体的体现,而社会才是人们的崇拜对象。另外一类解释是心理学的。弗雷泽提出过一种理论,认为图腾代表一个安全的避难所而灵魂可以安居于此,但他后来否定了这个观点,转而相信社会学的理论,又由于社会学这类理论过于“理性”而提出新的心理学的观点。他的新观点认为图腾崇拜的最终根源来自原始人对人和动物繁衍过程的无知。

最后要提的一点是族外婚制。有学者认为族外婚制是图腾崇拜基本原则的一个必然结果,如涂尔干所说,对血的禁忌会禁止同一氏族内的男子和女子发生性关系。这一派学者赞同图腾崇拜要早于族外婚制。而另外一派学者认为族外婚制与图腾崇拜是没有关联的,如麦克伦南、韦斯特马克等。没有一个理论是令人满意的。一般来说,乱伦畏惧被认为是族外婚制的根源,而可以说,人门对乱伦畏惧的起源一无所知。

二、图腾崇拜、恐惧症与父亲

弗洛伊德试图将儿童和原始人进行类比,他认为,“儿童和原始人在其与动物的关系上存在着大量的相似性”7,比如儿童对待动物没有傲慢之感,将它们和自己保持平等对待,而不像社会中的成年人将自己和动物之间划分出了明显的界限。进一步地,弗洛伊德通过对几起儿童的动物恐惧症案例,分析出儿童这种不寻常的对动物的恐惧与原始人的图腾崇拜具有许多相似之处。

第一个案例是一位男孩的恐犬症。该案例的记录者认为小男孩的恐犬症实际上是将其对父亲的恐惧移置到小狗的身上,因为他的父亲禁止他玩弄生殖器,而小男孩向狗喊叫的是“亲爱的小狗,不要咬我!我是一个乖孩子!”(这里的乖指的是自己没有玩弄生殖器)。另外一个案例是弗洛伊德对患有恐马症的男孩的分析。最终,患恐马症的根源是,小男孩将其父亲视为与其争夺母亲好感的竞争对手,因为他的萌发的性欲望指向其母亲8。这是弗洛伊德常用的“俄狄浦斯情结”的特征。孩子将他的某种情感从父亲上移置到动物上,因此造成了恐马症。弗洛伊德总结这一类病症的共同特征:涉及到的都是男孩;他们心中的恐惧都与其父亲有关;他们只不过是将其父亲移置到动物身上而已9

弗洛伊德认为,通过精神分析也能够使我们发现这种移置作用的动机。一个小男孩身上产生的对其父亲的仇恨源自于对其母亲的争夺,而这种仇恨不得不与他原来心中对父亲的爱和敬佩这类情感作斗争。为了从这种对父亲的爱恨两方面的矛盾情感冲突中解脱出来,小男孩将自己心中的对父亲的敌意和畏惧转移到父亲的替代者上去。

弗洛伊德发现,图腾崇拜的某些特征在孩子的恐惧症中再现了出来,但是是以否定的形式。但是仍存在肯定性的特殊情况。在这个肯定性的例子中,小阿培德在两岁半时被一只鸡啄了生殖器,这导致后来他的兴趣及谈话内容全都是与鸡和其他家禽有关的。他对鸡表现了极端的恨与爱,他会看宰杀鸡亲,也会亲吻被杀死的鸡,清洗和爱抚被他虐待的玩具鸡。他还说过“我父亲就是一只公鸡”“我现在还小,还是一只小鸡”“我要娶的是我的妈妈”10等等。小男孩与其鸡之间的完全的认同作用以及对鸡的矛盾情感态度说明,他的态度和图腾崇拜之间有着一致性。

从这些案例中,弗洛伊德认为,足以通过这些图腾崇拜和儿童的病症的比较得出结论:在男性的图腾崇拜程式里,图腾动物就是父亲的替代者。在这个的基础上,图腾崇拜的两条戒律与儿童的两个原初欲望是完全一致的,即不可杀害图腾、不得与统一图腾氏族中的女子发生性关系,和俄狄浦斯的罪行弑父娶母是完全一致的。在弗洛伊德看来,弑父娶母就是儿童(男孩)的两个原初欲望。那么,图腾制度就被解释为与俄狄浦斯情结相关联的诸条件的一个产物。

三、图腾餐

为了进一步提出他的假设,弗洛伊德援引了史密斯在《闪米特人的宗教》中假设的被称为图腾餐的奇特仪式。其本质是一种献祭仪式。史密斯认为,图腾餐是图腾制度的不可缺少的部分。在这里对献祭仪式(图腾餐)进行简单地论述。

祭坛上的牺牲是古代宗教仪式的本质特征所在。献祭这种神圣行为,虽然在后来变成讨好神的供奉手段,但是在最初具有某种不同的意义。献祭性共餐最初就是一种亲属间的宴会,这种亲属关系是比家庭生活更古老的。对祭品而言,动物类祭品要比植物类早得多,在人类掌握火的使用方法和了解农业知识之前,动物牺牲是最古老的祭品形式。每一个献祭仪式的参加者都会分得一份牺牲。作为牺牲的动物被人门视为其氏族的一员,任何一个部落成员都不允许侵犯那只有经过部落全体成员同意并共同行动才能作为牺牲的那个生命,这个生命与部落同胞的生命具有同等的重要性。当分享者吞下这种食物后,他们会建立起一种神圣的联结关系,而这种联结纽带只能是祭祀动物的生命,它存在于作为圣餐分配给参与者的血肉中。11

弗洛伊德采纳了史密斯的图腾餐假设,即原始人神圣宰杀并共食其图腾动物,而这种享用在其他所有场合中都是被禁止的。作为牺牲的图腾动物本身就是神圣的,只有当所有氏族成员都参与并且共同担责的时候才可以宰杀这种动物,获得并分享它的血肉。通过宰杀和分享,氏族成员能够保证自己与神(即图腾动物)之间的相似性。

四、荒诞的弑父悲剧——图腾崇拜的起源

弗洛伊德将图腾餐及更广泛的庆祝仪式,和先前由精神分析得到的结论——图腾动物是父亲的替代者进行比较。在庆祝仪式中,一个氏族首先残忍地宰杀图腾动物并进行图腾餐,然而在之后人们又对被杀的动物表示哀悼和被动,在哀悼活动之后紧接着的就是节日狂欢。这种宰杀并哀悼的行为也体现了氏族成员的矛盾情感态度,因为宰杀图腾动物通常是被禁止的,但在仪式中他们进行了宰杀。这种矛盾情感与先前分析得到的在孩子身上的对父亲的情结的典型特征是一样的。

进一步,弗洛伊德将精神分析对图腾的分析、图腾餐以及达尔文关于人类社会远古状态的理论结合在一起,提出了荒诞不经但又有可能的观点。达尔文的理论主要认为:一位爆裂而又充满嫉妒的父亲独占了所有的女人,并将他那些长大了的儿子全部赶了出去12。弗洛伊德提出了这样一种社会组织的发展历程:被父亲驱逐出来的兄弟们聚在一起,联合杀死并分是了其父亲——这是兄弟们畏惧和嫉妒的对象。通过分食父亲(对原始人来说并不稀奇),他们也完成了对他的认同作用,每一个人都获得了父亲的一部分力量,这也就是图腾餐。弗洛伊德认为,图腾餐因此也成为“对这种难以忘却的犯罪行为的重复和纪念,它也是人类许多事物的开端,像社会组织,道德戒律以及宗教等”13

弗洛伊德放宽了假定,只假定在兄弟之间充满了矛盾情感。他以此出发推导出了图腾禁忌的由来。由于兄弟帮憎恨父亲而又同样爱戴和敬重他,他们除掉父亲后,对他的憎恨感情得到满足,而原来被排斥在一边的爱戴之情又在他们的脑海中浮现出来,并以悔恨的形式表现。这是整个群体都受到的罪感。儿子们经历了精神分析中称之为“延迟性服从”的心理过程,父亲生前禁止他们做的事情现在由他们自己予以禁止。他们通过禁止杀害那作为其父亲的替代者——图腾动物——来消解弑父行为,通过放弃对那些已获自由的女人的性权利来否认弑父的效果14。图腾崇拜的两条最基本的禁忌,就通过儿子们的“带有罪感的孝敬”创立了。

第一条图腾禁忌,即禁止杀害图腾动物,是宗教起源的基础。在儿子们心中,图腾动物显然是父亲的替代者。弗洛伊德认为,儿子们试图与图腾动物,亦即他们的父亲,达到一种和解。因此可以讲图腾制度理解为他们和父亲之间的一种誓约。在这个誓约中,父亲向孩子们提供保护、关心,而儿子们则要尊重其生命。弗洛伊德还提到图腾崇拜包含着一种自我辩解:“如果我们的父亲曾经以图腾对待我们的那种方式来对待我们,那我们也绝不会起念要杀害他”15。因此,图腾宗教产生于孝敬性罪感,所有后来的宗教可以看作是对解决同一问题的不同尝试16。而像图腾餐这种节日,则被当作战胜父亲的纪念,在节日时间内图腾禁忌不再有效。后来,在禁止杀害图腾的禁忌之上,人民添加了禁止兄弟相残的禁忌,再过了很长一段时间,这种禁忌变成“不可杀人”。

弗洛伊德坚信,宗教从图腾崇拜到如今的发展历程始终是围绕着图腾献祭以及父子关系这个主题上来展开的17。在后来,神的概念产生,并控制了宗教生活。事实上,神本身就是图腾动物,是被提升了的父亲,是宗教情感在后来阶段中发展出来的一个产物。随着时间流逝,动物失去神圣特征,献祭仪式失去了图腾餐的关联性,而宗教仪式变成了向神供奉的单纯行为。与此同时,神圣君王在社会组织中出现,父权制被引入到国家政权中18

弗洛伊德十分乐意坚持,宗教、道德、社会及艺术的肇始都会汇集与俄狄浦斯情结之中,这种情结也构成了所有神经症的核心;那种矛盾情感,处于许多重要文化制度的根源之处。

尾声、弗洛伊德与涂尔干关于宗教起源看法的比较

弗洛伊德和涂尔干都是从宗教的最原始形态——图腾制度分析宗教的起源。但两人的出发点不同,涂尔干认为社会是图腾信仰的起源,正如序言中所提到的。而弗洛伊德则从精神分析出发,提出了弑父的假说,推导出了图腾的起源。如安德雷·兰所言“我们必须求助于推测来解决此问题”,涂尔干的“集体欢腾”和弗洛伊德的“弑父假说”均是对最初始图腾信仰产生的图象的一种推测,两人的推测都是从自身研究领域出发的,一个从社会的角度,另一个从精神分析的角度。他们的信仰分别是俄狄浦斯情结和社会,并试图用自己的信仰解释一切。

在两人的理论中,氏族成员对图腾的情感是不同的。弗洛伊德理论的关键点在于矛盾情感,一种对图腾的爱恨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情感源于儿子对父亲的情感。而涂尔干认为氏族成员对图腾的态度是尊崇,“能够自动地引发或抑制我们的行为,而不计行为的任何利弊后果”19,这种尊崇源于对社会的尊崇。因此,两人理论中人们对神的情感态度也是不同的——爱恨矛盾或者尊崇,虽然两人都认为神是图腾制度的后来的产物。

当然,正如弗洛伊德在书中所说,“只有当我们能够将不同领域的研究成果进行综合之后,才有可能揭示出我们在本文中所讨论的机制在宗教的起源中曾经发挥过的作用的相对重要性”20。无论是唯名论、社会学,还是心理学提出的观点,对于宗教起源的解释都有其合理之处。最终级的对宗教起源的解释,可能需要结合不同领域的研究成果。

主要参考文献

  • 弗洛伊德著 赵立玮译 《图腾与禁忌》世纪出版集团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年第1版
  • 涂尔干著 渠东译《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世纪出版集团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6年第1版
  1. 本读书报告的范围主要为《图腾与禁忌》第四章 

  2. 详参笔者期中读书报告 

  3. 弗洛伊德:《图腾与禁忌》, 第7页 

  4. 弗洛伊德:《图腾与禁忌》, 第126页 

  5. 弗洛伊德:《图腾与禁忌》, 第131页 

  6. 弗洛伊德:《图腾与禁忌》, 第136页 

  7. 弗洛伊德:《图腾与禁忌》, 第153页 

  8. 弗洛伊德:《图腾与禁忌》, 第156页 

  9. 弗洛伊德:《图腾与禁忌》, 第154-155页 

  10. 弗洛伊德:《图腾与禁忌》, 第157-158页 

  11. 弗洛伊德:《图腾与禁忌》, 第160-166页 

  12. 弗洛伊德:《图腾与禁忌》, 第169页 

  13. 弗洛伊德:《图腾与禁忌》, 第170页 

  14. 弗洛伊德:《图腾与禁忌》, 第171页 

  15. 同上 

  16. 弗洛伊德:《图腾与禁忌》, 第173页 

  17. 弗洛伊德:《图腾与禁忌》, 第175页 

  18. 弗洛伊德:《图腾与禁忌》, 第176-179页 

  19. 涂尔干:《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第200页 

  20. 弗洛伊德:《图腾与禁忌》, 第123页 

Categories:

Upd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