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ss than 1 minute read

水平有限,见笑😜

《楚门的世界》2024.09.29

“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中。”

《楚门的世界》有两条线:一条是楚门所在的“虚拟世界”线,另一条是导演和观众所在的“真实世界”线。每当两条线发生交叉——如楚门与西尔维亚的感情、摄像机的意外掉落、电梯打开后的穿帮等,楚门对“虚拟世界”的怀疑加深,观众情绪也得到充分调动。当楚门到达“虚拟世界”的边界并走进“真实世界”,两条线合二为一,影片结束。

电影中的“虚拟世界”,是否也暗示着我们也处于“虚拟世界”中?一方面,我们的一举一动,是否已经由某种至高的力量安排妥当?这不是我们能知晓的。另一方面,我们的行为举止,确实是被社会的条条框框限制的,这何尝不是一种“虚拟世界”呢?从出生的那一刻起,我们就被施以各种枷锁,长此以往,可能已经习惯甚至意识不到了,就像楚门一样安稳地生活。可是,我们是否具有楚门的勇气,去发现、打破身上的枷锁呢?


《里斯本丸沉没》2024.10.01

沉没的是历史,打捞的是不该忘却的记忆。

电影分为现实主义、古典主义和形式主义,《里斯本丸沉没》属于第一者。正如片头所言,“本片完全基于历史事实”,《里斯本丸沉没》是现实主义的极端,也就是纪录片。在这个数字技术发展迅速的时代,这样的纪录片是十分可贵的。影片的进程随着事件幸存者及其后代的口述、回忆等方式进行展开,更加真实、动人、发人深思。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其上的一粒尘埃落在个人身上,便是一座大山。里斯本丸号的沉没,对于第二次世界大战而言,只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小事件,但对于一千多个家庭而言,是巨大的创伤和刻骨铭心的记忆。而这样的“小事件”有很多,它们没有改变战争形势、决定战争走向的作用,却波及无数士兵的生命,和他们家人的一生。《里斯本丸沉没》打捞起来的不仅是里斯本丸号上的牺牲者,还是所有战争的受害者,它深刻地表达了和平反战的思想。


《盗梦空间》2024.10.03

《盗梦空间》,以“盗梦”为故事线。梦是寻常的,我们在睡觉的时候常常会做梦;但梦也是神秘的,至今也没有解释梦的完备的科学理论。根据这样熟悉却又陌生的梦,诺兰导演创造了“盗梦者”、“造梦者”、“图腾”等奇思妙想,将只存在于我们想象中的梦与现实、梦中梦等展示在银幕上,很好地满足了观众的幻想欲和创造欲。

我认为《盗梦空间》的几个有意思的点:影片的开头与结尾相呼应,观众刚开始观看时会疑惑,但在结尾处则是恍然大悟。电影主角柯布和他的妻子的感情线从一开始的尚不明朗,到后来随着电影进程逐渐揭晓,也是电影的一大看点。影片的开放式结局也耐人寻味,柯布是否回到了真实世界?他还是进入了另一个梦境?梦,即是真实。


《雨中曲》2024.10.04

作为一部歌舞片,《雨中曲》中的歌舞是愉悦欢快的,踢踏舞的形式增添了活泼感。同时,电影镜头十分流畅,给观众以“一镜到底”的即视感,观众更能够沉浸在一次次歌舞盛宴之中。

历史上,《雨中曲》是从无声电影到有声电影转变时期的一部代表作,当今“没落”的歌舞片在当时是一种重要的电影形式。内容上,《雨中曲》是一部关于电影的电影。它讲述的也是在无声电影-有声电影转变时期电影公司的转型发展、电影制作过程的变化。同时,影片还讨论了有声电影带来的问题——音画的同步性、配音演员的重要性等,给观众带来思考。


《天生杀人狂》2024.10.04

色彩的交织、运镜的抖动、剪辑的混乱让《天生杀人狂》的视听元素极具冲击力,给人以狂乱荒诞的观影感受。在黑白、绿色、彩色、红色相互穿插的画面中、持续倾斜抖动的镜头中、古怪瘆人的动物背景中,导演展示了一个疯狂野蛮的世界。如此的叙事,让观众感受到了导演的主观存在,也迫使观众思考:我们所在的世界究竟是怎样的?

在这个世界中,万物皆疯狂,所有人都是虚伪的——警察受权力支配的虚伪的暴力,记者为博取眼球的虚伪的采访,粉丝们的无理智的追捧。与之相比,米基和梅丽的暴力杀人反而是最真实、最原始的、符合人类本性的。


《绿皮书》2024.10.05

电影名《绿皮书》源于美国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一本小册子——在白人至上社会里的黑人出行指南。影片中有许多有趣的反差:黑人雇主与白人司机、黑人音乐家与白人底层百姓、餐厅老板对唐表演的赞赏与禁止唐进入餐厅的蛮横。在这种种冲突中,种族歧视这个巨大的政治问题显现得淋漓尽致。

我认为,电影的主要内容是一段黑人与白人间友谊的建立,而不是一些评论认为的“影片讲述白人托尼的救赎之旅,唐只是作为一个配角而已”。因此,《绿皮书》并没有“以白人的视角刻意弱化种族歧视的严重性”(不可否认的是当时的种族歧视并没有电影中展示的那样“轻松”),而是以温暖、诙谐的语言讲述了唐和托尼的友谊,借这个故事表达反种族歧视的思想而已。

在一定程度上,种族歧视是不可避免的,这源于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和熟悉。但是,在法律上、社会规则上,我们应该遵循的是“人人平等”的原则。种族歧视问题的解决,乃至各种歧视问题的解决,都任重道远。


《逃离德黑兰》2024.10.06

虽然本片开头提到“基于真实历史”,但相比《里斯本丸沉没》完全基于历史的真实性,本片的创作性内容是更多的——最不真实的便是影片末尾伊朗警察追逐飞机的场景。整部电影都在刻意营造紧张刺激的氛围,调动观众的情绪,直到最后飞机成功离开伊朗领空,主角和六名被救者才可以庆祝行动顺利,观众也直到此刻才能松一口气。当悬了近两小时的心终于放下,观众也更能够体会到电影中人物“劫后余生”的解脱感。

诚然,《逃离德黑兰》的主题是经典的好莱坞式个人英雄主义和爱国主义。美、伊两国的紧张关系也使得本片十分敏感。但从电影本身来说,《逃离德黑兰》是优秀的。影片为了渲染紧张的气氛,经常通过两个镜头来回切换,两个场景的声音来回切换的方式,使得观众同时把握双方的情况,从而紧张忐忑。此外,政治场上的互相推委、电影从无到有的过程也表现得很真实,十分有趣。